出土於江寧的“中分” 馬。 揚子晚報記者 劉瀏 攝
  上期的“紙上博物館”,我們為您介紹了六朝人出行喜歡乘坐的牛車,牛車盛行不代表沒有馬匹,特別是“衣冠南渡”前,“六朝”早期的孫吳。三足鼎立的軍事對峙中,馬仍然是縱橫疆場不可缺少的軍事物資。在六朝博物館二樓的這隻精美的陶馬俑,因為標準的“中分”髮型還在網上火了一把,而它背後更是一個神秘而顯赫的身世。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
  與陶牛車一樣,陶馬俑也屬於“明器”,也就是陪葬品。對於研究者,明器就像實物模型,記錄保存下事物的外觀形態。這件馬俑10多釐米高,四肢上下等寬,呈站立形態,但刻畫出膝關節等部位,因此動作不會顯得過於僵直。它雙眼圓睜,寬口方牙,鼻孔擴張,似在“唏溜”低嘯。而面部套上繩索等馬具,說明這匹馬經過馴化,用於儀仗或騎行。
  這匹馬俑的精妙之處還體現在鬃毛上,從頭部一直延伸到整個背部,紋路很淺但清晰,額頭上的鬃毛一直垂到眼瞼上,毛髮異常濃密,似經過梳理,呈左右兩邊分開,形成了今人所說的“中分髮型”。另一個有趣之處,這匹馬的耳朵,並不是尖的,而是像熊耳一樣,一對半圓形豎在腦袋上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這匹陶馬俑的身上沒有馬鐙,這說明孫吳時代的馬匹上,可能還沒有出現馬鐙,人在馬上,保持平衡還是一個問題。目前已知最早的馬鐙實物模型,出現在湖南長沙西晉晚期墓出土的馬俑上,比六朝博物館這件晚上幾十年。
  馬俑來自江寧區上坊的一座東吳大墓,這是2005年年底的考古發現,出土金、銀、銅、鐵、漆木、瓷、陶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70多件以及600餘枚銅錢,此墓時代為東吳晚期,而墓葬的規模、等級則表明墓主身份為當時高等級貴族,是建國以來發掘的最大的東吳時期墓葬,也是南京地區六朝墓葬中出土瓷器數量最多、器類最全的一座。
  至於墓主人,考古人員在兩塊墓磚上發現分別刻著“孫”和“浩”,將墓主人與東吳末代皇帝孫皓聯繫在一起,而有專家考證這可能是孫吳宗親、權臣孫峻的陵墓。  (原標題:超萌“中分”馬來自孫吳時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f32kfvaz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